Search

【越重視的事,越要盡量「做得更少但是更好」】

不知道從多久前開始,我就發現我不...

  • Share this:

【越重視的事,越要盡量「做得更少但是更好」】

不知道從多久前開始,我就發現我不是那種可以做很多事而且都做得很好的人。我常常很羨慕那種可以同時處理很多事情,而且看起來如魚得水的人🥺

後來我才發現,其實,我想得太簡單了:


1️⃣ 我自己腦補人家的生活

簡單說就是:我沒看到他的時間才是大多數,但,我根本不知道他怎麼用這些大多數的時間。往往我以為的「同時做很多事」只是「很專注地在該做每件事的時間做好每件事,然後華麗地切換」

又或者是....我被「月暈效應(Halo effect)」陷害了,以為他如果會A又會B,感覺起來一定連C到Z都很厲害。其實,絕大多數時間,他反而是極度專心一次做一件事,才呈現出這個「怎麼那麼厲害」的結果

2️⃣ 標準不一樣。有些類型的事情可以快速地做很多,但有些不行。我拿了不同類型的事來比較,假設「某些事如果可以這樣做,那我想做的那些事一定也可以」,根本就是亂比一通!


總結起來,這種「能做越多代表越厲害,而且為何我老是做不到」的印象,其實真相是:


🛎 要不是我自己隨意腦補別人利用時間的方式,就是我想做的那些事,本來就無法靠「不顧一切地做越多越好」來達成


(如果你也有這種困擾,希望上面這段有讓你釋懷一點 <3 )


的確,有些事情真的是做越多越好,這種事情通常是屬於不需要太多資訊重組、思考,而且有個明確標準的事情。

比如說:吃金幣遊戲,「不顧一切追求更多」就是最佳策略。真的不可以在那邊估摸,想太多只會讓你破不了紀錄!類似的例子還有像是吃到飽餐廳,在限定的時間內吃越多越划算。

當然,如果你腦筋動得快,會發現:吃到飽的例子怎麼感覺怪怪的?沒錯~在真實世界裡,吃太多雖然划算,但是如果是不顧一切地吃更多,事後身體的抗議跟不舒服的感覺,都會讓這整件事變成不是那麼典型的「越多越好」。

🔥事實就是:絕大部分對我們來說真的很重要的事,「不顧一切地追求更多」都不會是最好的做事方法

上次分享到的,我開始改變自己吸收健身資訊以及回答問題的方式,就是對於「越多不會越好」的一種學習。

(這篇:https://www.facebook.com/CollegeMuscleGirl/posts/2201134180017392

以前,我有訂閱各大專業知識網站文章的習慣,每天都會看。我的筆記軟體裡有無數照主題分類的文章,紀錄著我看過的各種主題文,好讓我需要的時候可以快速找到。

但後來,真的是分身乏術、看電腦的時間都快比當工程師時期還多時,我決定做一個短期實驗,就是:

我開始選擇絕大多數時間都不看免費文章、不花大把時間跟風深入研究流行話題、不看那些健身界以為是專家但其實只是因為白人臉孔讓我們無法分辨的健身youtuber的影片

我只選擇比較接近源頭的素材吸收,例如:有相關主題的書可以看的時候,我就不會選擇看文章;有相關的文章與文獻可以看的時候,我就不會看youtube影片;有完整整理過的相關主題影片課程的時候,我就不會看免費影片

這樣(不是很舒服地)維持了幾個月到幾年,我發現我變了。我再也不需要透過看一大堆比較淺的東西來回答很多健身問題。而且,我也不再受許多以前搞不清的健康迷思或風潮困惑,即使那個迷思我以前從來沒有研究過

因為我現在了解的東西已經變了一個層次。我不必再看一大堆二手、三手甚至四手的知識,就能分辨哪些才是有價值的

越重視的事情,越要追求「少,但是更好」。這是很違反直覺的,畢竟多數時候,我們都是以投入多少辛酸血淚,來衡量一個人對一件事情有多重視。

然而最諷刺的是,如果不積極的在這個過程裡去蕪存菁,最後,反而會讓我們沒有辦法繼續做著這些我們明明很重視的事情

這呼應了《少,但是更好》這本書裡提到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成功悖論”:


「一開始的成功,反而阻礙接下來的成功」


☄️4月份《Kelly教練讀書會:「少,但是更好」》開始報名囉☄️

🎯 報名連結:https://www.betterfatloss.club/Kread1 🎯

🏅貼心提醒:早鳥8折只到 4/1 唷🏅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
歡迎來到健美女大生網站。我是 Kelly教練,這裏提供專業的健身知識、精準有效的健身教學課程、個人化健身計畫,讓你有效利用投入在運動與飲食的每分努力,獲得屬於你的最佳成效。
View all posts